dsblog.net 资讯 » 打传热线 » 庞氏骗局花样翻新 P2P区块链成伪装外衣

庞氏骗局花样翻新 P2P区块链成伪装外衣

http://www.dsblog.net 2018-10-30 14:29:41


  首先,承诺超高的回报。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是,风险与回报成正比。回报越高,风险也就越大。“庞氏骗局”却反其道而行之,衹有高回报,没有高风险。这正是针对人贪念而设计的。人性的弱点到今天也没有改变。《洛杉矶时报》几年前有一个报道:美国金融业监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,很多美国人非常容易受骗,超过2/5的受访者甚至辨认不了金融诈骗中最明显的欺诈手段,尤其是老人成为最容易得手的“猎物”,经常被骗、损失财物。虽然大多数美国人不会理会所谓的“投资项目”,但调查数据显示,仍有11%的美国人在金融诈骗中损失惨重。
  而高额回报是骗子最常用,也最容易得手的手段。在上述调查中,四成受访者表示,如果投资项目承诺一年内资金翻一番,且提供全额保障,他们将非常感兴趣。
  高额回报不仅是承诺,而且在前期往往能兑现。最长的是马多夫,将近20年能够兑现。但是,这一骗局的风险也正源于此。为了支付先加入投资者的高额回报,“庞氏骗局”必须不断地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,从而形成“金字塔”式的投资者结构,受害者必须达到一定规模,方能维系骗局所需的现金流。因此,“庞氏骗局”往往受害者多,影响面广,社会危害也往往更大。以马多夫案为例,由于大量的金融机构卷入其中,案发后,引发大规模的连锁诉讼,本文开头提到的查尔斯·墨菲,其实也是马多夫的一个受害者。
  近年来,与互联网相关的创新行业,如P2P、众筹等,已经成为欺诈的“热土”。
  其次,渲染神秘的投资。由于没有真实投资和生产的支撑,“庞氏骗局”就尽量保持投资的神秘性,对外宣传采用晦涩难懂的投资技术,能够欺骗一般投资者甚至专业投资者。在当下,古老骗局往往被包上金融创新的外衣,诸如期权等复杂的衍生产品,对冲基金这样的“高级交易”,或者是众筹这样的网络时代的创新产品。


  与时俱进:庞氏骗局花样翻新
  “庞氏骗局”并未因马多夫的曝光而绝迹。相反,一遇到合适的土壤,就会以不同的面目冒头。
  2016年12月,纽约曝出马多夫后最大的金融骗案。纽约对冲基金Platinum Partners的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马克·诺德里奇特(Mark Nordlicht)等人被控参与一个“庞氏骗局”,涉案金额高达近10亿美元。Platinum Partners成立于2003年。该基金对外宣称,自成立以来的13年其年平均收益率超过17%,没有任何一年业绩下降,几乎可以与世界上最好的对冲基金相提并论。检方表示,在2012年至2016年间,该基金大量投资于石油类金融产品,而这期间的石油价格暴跌,基金亏损严重。但是,基金的管理者通过伪造业绩报告,游说投资者不断将钱投进去,借新债还旧债,来维持基金的运转,成为典型的“庞氏骗局”。基金的规模从2012年的7.27亿美元一路上升到到2015年底的9.1亿美元,其所收取的基金管理费多达1亿美元。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消息,此案涉及投资者可能超过600位。这一骗局的特点是,该基金一开始可能只是风险投资,但投资失败后,不惜铤而走险,靠欺骗维持下去,走上了“庞氏骗局”的不归路。
  近年来,与互联网相关的创新行业,如P2P、众筹等,已经成为欺诈的“热土”。2015年9月,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内华达州地区法院对Ascenergy公司提起了欺诈控诉。这是美国首例众筹欺诈案,拉响行业警报。该公司从表面上看属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,并已经借助股权众筹平台融资500万美元。但证券交易委员会表示,该公司大约衹有2000美元被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。
  2016年5月9日,美国最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俱乐部(Lending Club)爆出丑闻,该公司违规出售2200万美元的贷款,公司首席执行官拉普朗什还因涉嫌内幕交易被迫辞职。借贷俱乐部被称为美国P2P网贷行业的标杆。该公司创立于2006年,公司创始人、法国人拉普朗什被称为行业“教父”。2012年底,该公司的总贷款额超过10亿美元,并且实现盈利。到2015年底,该公司共发放贷款近160亿美元。
 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P2P借贷与网络借贷相结合的产物,被视为面向未来的借贷模式,其资料与资金、合同、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。借贷俱乐部违规借贷丑闻对该行业是重重一击。
  投资者对整个网络借贷行业都产生了质疑。事件也对网络借贷的规范发展敲响了警钟。5月10日,美国财政部发布《网络借贷白皮书》,强调要提高网络贷款行业的透明度,并敦促监管机构针对这个行业加强监管协作。11日,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、联邦存款保险公司、美联储、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官员均发表评论,声称将对P2P网贷进行更加严厉的监管。


  道魔斗法:防范金融欺诈道难且长
  从世纪之交的安然事件,到金融危机加上马多夫案,暴露出美国的金融监管其实漏洞极大。尤其是在高风险投资领域,监管更是稀松。监管不力,是酿成马多夫案的重要原因。但《纽约时报》曾经刊文指出,马多夫的“庞兹骗局”仅仅比华尔街那些“合法”的把戏稍微猖狂那么一点点。2007年次贷危机的形成,就是银行和贷款机构向不具备收入条件的房屋购买者提供贷款,再把贷款打包成债券,卖给各国投资者,而投资银行在债券衍生产品方面的疯狂交易,最后酿成大祸。在滥用信用和诱骗投资者方面完全和马多夫一样,而恶果却远远超过马多夫。
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金融欺诈与反欺诈的角力永远在进行之中。
  痛定思痛,2007年金融危机后,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。2010年7月21日,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了被称为数十年来最严厉,厚达2300页的《多德·弗兰克,华尔街改革和个人消费者保护法案》(简称《多德·弗兰克法案》)。在保护消费者免受金融欺诈方面,法案规定,在美联储内部,新设一个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——消费者金融保护局(简称CFPB),以确保消费者在购买抵押贷款、信用卡和其他金融产品时获得清楚、准确的信息,并保护其免遭隐藏费用、滥用条款和欺诈行为的损害。

来源:东方财经
相关报道
最新评论(共0条评论) 查看所有评论>>
发表评论
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!请输入您的: 博客名     密码 新博客注册